close

去年我總共看了 45 部倪匡的小說, 其中有將近四十部是在七月八月剛畢業的那段時間讀的。如果有人要說倪匡是三流小說家, 我雖然不會舉雙手贊成, 但也不敢有什麼反對意見。

倪匡敘事的技巧很差, 而且極度沒有耐性, 伏筆都埋不長, 而且伏筆也常常讓你一看就猜到了, 不能算什麼伏筆。讀倪匡的小說, 就像讀福爾摩斯, 其中有個最大的差別在於, 你是福爾摩斯, 衛斯理是華生。所以很多小說你可能看了五分之一, 甚至七分之一, 大概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了, 然而天真又莽撞的衛斯理還在那裡猜東猜西一副情節極端錯縱複雜的樣子, 多少讓讀者有點尷尬。

就我的看法來說, 衛斯理系列的小說其實不能說是科幻小說, 只能說是衛斯理這個人的傳奇。雖然其中可能百分之 95% 都是科幻小說, 而其中可能有一半都有外星人涉入, 但我把他歸因於倪匡那個時期特別喜歡這樣玄妙的題材, 以致於多數情節都有點科幻的樣子。以現在的觀點而言, 很多當時可能很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已經不再不可思議, 所以今天的人讀他的小說, 可能就跟我前面說的一樣, 人人都成了指點華生的福爾摩斯。其中比較典型的像是【地心洪爐】(南極科學家發現外星人遺留科技企圖藉此統治世界)、【天外金球】(宗教神祕體驗來自外星遺留科技的電波感應)、【借屍還魂】(就只是很傳統的借屍還魂的故事)、【筆友】(美國軍事電腦和人通信談戀愛)、【換頭記】(講獨裁者延續生命把自己的頭換到別人的身體上)、【原子空間】(跟時光旅行有點關係的老劇情)、【環】(地球人其實跟澳洲人一樣是被流放的罪犯)..等等。不過, 我並不是說這些老套不好看, 事實上, 倪匡可能是三流的小說家, 可能也沒有什麼科學底子(裡面邏輯錯誤以及觀念錯誤層出不窮), 但不能否認他是個出色的幻想家。事實上, 很多他的小說今天如果被改編成電影, 只要稍微改一下邏輯和觀念錯誤的部份, 我相信絕對能大賣。他營造出的許多冒險的氣氛:比如【透明光】中與阿拉伯第一快刀手決鬥、【地底奇人】中與中國七幫十八會糾纏, 許多有趣的元素:【木炭】裡面舊社會的人物在現代價值的衝擊下如何自適、【奇門】中中國生辰八字的由來, 以及許多哲思:【貝殼】裡對人生目的的探索、【叢林之神】中對預知與命運的態度、【風水】中對迷信的嘲諷, 加上倪匡對各種亂七八糟東西的知識與常識, 都讓他的故事變得非常豐富多元。如果倪匡的寫作技巧稍微好一點點(而且不要老是美女、錢、專家、大型組織、財團、政治的), 這其中一兩部變成經典我也不會意外。像【後備】完全就是幾年前【The Island】的翻版, 只是整整早了四十年。可見同樣的題材, 不同的寫手結果天差地別, 可惜可惜。

總之, 在看了 45 部之後, 儘管種種的缺點和不堪, 有時間的時候我還是會想繼續看一兩部。就想像力而言, 倪匡也許不是超越時代的幻想家, 多數的作品框架還是有機可循, 但在他那個時代, 應該也是數一數二了吧。


倪匡簡介:(轉載自維基百科)

倪匡(原名倪亦明,又名倪聰,筆名衛斯理、沙翁,1935年5月30日-),中國浙江鎮海人,1957年移居香港,1992年移居舊金山。他是一個華人科幻小說界裡的知名作家,曾被譽為東方艾西莫夫,著名作品包括《衛斯理系列》 、《原振俠系列》、《浪子高達系列》、《神探高斯系列》、《亞洲之鷹羅開系列》、《非人協會系列》、《女黑俠木蘭花系列》等。倪匡寫作範圍甚廣,亦曾寫作怪異小說、言情小說,也曾創作少量武俠小說。倪匡亦曾幫助朋友金庸撰寫在報刊上連載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部分章節,有傳聞指出倪匡不喜歡書中的角色阿紫,故在寫作中把她弄瞎,讓金庸花了好些時間去令阿紫的雙眼復原。

此外,倪匡也創作了超過三百多個電影劇本。另外亦曾在1989年至1990年間,與黃霑和蔡瀾合作主持亞洲電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

倪匡十六歲時為了追尋共產黨宣傳的烏托邦理想,輟學離家,隻身北上加入解放軍,參與過土地改革和治理淮河的工程,後來又去了內蒙古墾荒。當兵期間,他發現共產黨的種種不合理和愚蠢行為,跟宣傳的平等世界完全是兩碼子事,軍隊內部就有不少特權階級橫行,而且事無大小都要匯報思想、開會檢討,令愛好自由的倪匡越發感到不滿和失望,經常跟上級爭拗,也多次成為批鬥對象。

1957年的冬天,身處內蒙古的倪匡因兩項罪名被迫逃亡。其一是因為風雪太大,運煤車不能把煤送到,他和另外幾名士兵為免凍斃,合力把小河上的木橋拆下來生火取暖,結果被單位書記指為「破壞交通」。其二是他偷偷飼養的狼狗把軍中的大隊長咬傷,這兩罪足以判他監禁十年,於是他聽從朋友的提點,連夜騎馬逃往北方,原本想到外蒙古避難,卻誤打誤撞到了火車站,坐上一列開往南方的火車,把他送到出生地上海,但那時沒有人敢接待他,他只好繼續南逃,歷盡艱辛,多次靠吃老鼠、螞蟻、棉花充飢,走了三個月的路到達廣州,再經澳門,於57年7月成功偷渡到香港。

倪匡抵港初期在工廠幹雜工,晚上在大專院校進修,後來投稿到《真報》和《工商日報》,不但被採用,還獲《真報》聘用,先後出任校對、助理編輯、記者和政論專欄作家。他的第一篇小說是寫中共的土改故事,叫《活埋》,1957年底發表於《工商日報》。翌年倪匡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早期作品包括女黑俠木蘭花、浪子高達的故事、神仙手高飛的故事以及六指琴魔等。1962年他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寫科幻小說,在《明報》副刊連載,已出版的《衛斯理》系列小說達一百四十多本。在六十年代末,香港武俠影片興起,倪匡轉而從事劇本創作。十多年間,所寫劇本不下數百部,代表作有張徹導演的《獨臂刀》。

現時年過七十,曾經日寫過萬字的倪匡坦言自己已過了寫作的高峰期,不是不想寫,而是「寫不出,配額已用盡了」。寫作令倪匡名成利就,他也因此而一度意氣風發,沉迷於酒色財氣,1986年信奉基督教後,才逐漸擺脫各種生活惡習。不變的,是他依然厭惡共產黨,倪匡堅信,一黨專政始終行不通,權力無限擴張、沒有監督力量,共產黨必然腐化。他說:每當聽到別人說共產黨進步了,總會想起一個老笑話,話說一個食人部落的領袖,不服別人批評他殘忍野蠻,於是派了很多子弟到哈佛、劍橋留學,多年後,這些留學子弟都西裝筆挺的回來,人家問食人部落領袖現在怎樣了?他說我們好進步了,用餐刀吃人肉。共產黨現在的所謂進步就是用餐刀吃人肉!

政治取向反共。在倪匡的諸多作品系列中,《衛斯理系列》的政治意味比其他系列濃厚,這與作者本身的政治理念或許有關。衛斯理極為討厭「組織」(即共產黨在書中的代號)以及「某國政府」(即蘇聯在書中的代號),在《風水》一書中他甚至意外捲入文化大革命中,寫出文革期間的種種可笑行徑,他對一切政治事務都感到反感。《天外金球》亦表達對西藏受「某國政府」(中共)迫害表達同情。倪匡曾說︰「中國人做皇帝地方我不住。」曾在台灣的一份反共救國雜誌寫下兩句口號,就是:「愛國必須反共、反共才是愛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vourylie 的頭像
    Savourylie

    Calvin and Eco (wandering)

    Savoury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