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6 中國時報
政治無情 埋藏了他的理想
白德華
作為一位學者,毫無疑問,費孝通是社會學巨擘,學術界泰斗,提起「江村經濟」及「鄉村中國」,無一不被譽為社會學調查和理論的經典之作;但作為一個倖存下來的政治人物、早年理想知識分子的類型,費孝通的評價卻兩極化。
九五高齡病逝的費孝通,一生大約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另一階段則是中共建政後,直到逝世。對於其第一階段,也就是上半生,費孝通不僅奠定了在社會學界的泰斗地位,自由主義精神的理想性格更讓外界將他和儲安平、錢鍾書並列。
「江村經濟」便是其膾炙人口的第一本巨著,這本書是在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社會學者馬林諾斯基的指導下完成。馬林針對此書在序言中說:「費孝通的著作,向我們揭示了現代中國社會學派的方法論是多麼的紮實。書的主題是對湖澤地帶平原生活的一次實地考察,水道縱橫的平原是數千年來在物質和精神上撫育中國人民的地方。通過一個村落的生活,我們猶如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整個中國的縮影。」
至於費孝通另一經典之作「鄉土中國」,則巨觀地描述了中國文化的鄉土情結,把鄉土當成一種概念,以此涵蓋了中國社會的結構和特質。換言之,即是研究中國文化模式如何從農村中產生出來,其中,包括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禮制秩序」、「長老統治」都是其精髓部分,也是費孝通看來浸潤儒家文化最深的部分。「文化自覺」也因此成為研究費孝通的另一主題。
事實上,在父親費璞安、母親楊紉蘭都是留學日本的家庭背景影響下,費孝通從年輕時便具備自由主義思想。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費孝通便在西南聯大和錢端升、伍啟元等教授發起「反內戰」演講,「不但在黑暗中要呼籲和平,在槍聲中也要呼籲和平」;一九四六年七月,聞一多被暗殺,費孝通雖在美國大使館協助下避入使館,但他仍撰文:「這是什麼世界,一個國家怎能使人人都覺得自己隨時可以被殺!」
然而歲月無情,歷史難測。一九五七年,不僅埋葬了一代知識分子的肉體,也將崇高的信念埋藏進倖存者的內心世界了。
文革十年是荒謬、也是荒廢的。包括費孝通在內不少學界泰斗都封了筆,自願放逐。而做為一名邊緣的政治人物,費孝通受到極大爭議。改革開放後,費儘管繼續重拾舊趣,到農村進行調研,甚至病逝前仍計畫完成「區域發展思想」評述,可惜的是仍難抵擋得住身軀的老化。
撰寫「晚年費孝通」的陳源,曾有這樣一段描述:對像費孝通這樣的知識分子,年輕一輩如果不走近他的內心世界也許很難理解他。他的晚年,或者說他的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政治家(想不出更好的稱呼)的世界,這一面為人所知;另一個則是社會學家的世界。前者是公眾的,而後者是個人的,理解晚年費孝通,非走入費孝通的個人世界不可。
- Apr 26 Tue 2005 08:21
費孝通病逝—政治無情 埋藏了他的理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